最近一部央视开年大戏《六姊妹》引发热议,邬君梅饰演的儿媳刘美心,却因“不像穷人”被观众吐槽。
这究竟是观众苛刻,还是演员的演绎出了问题?
这出戏,唱得究竟是谁的悲哀?
“就这?这也能叫苦?比我过年回老家穿得还光鲜!”一位网友的评论,或许能代表一部分观众的心声。
央视的年代剧《六姊妹》讲述了何家六姐妹从49年到21世纪的坎坷人生。
剧中,邬君梅饰演的刘美心是一位饱经风霜的底层妇女,要养育六个女儿,还要照顾婆婆。
可这位“全球50大美人”之一,即使扮上村妇,也难掩其精致的妆容和保养得当的皮肤,怎么看都像个落难贵妇,与设定相去甚远。
1987年,21岁的邬君梅凭借《末代皇帝》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,成为第一个获得此殊荣的亚洲女演员。
此后,她又成为奥斯卡终身评委,演艺之路可谓顺风顺水。
回国后,她在《蜗居》、《如懿传》等剧中塑造了多个令人印象深刻的“贵妇”形象。
这次在《六姊妹》中,邬君梅的演技也受到了质疑。
她与奚美娟饰演的婆婆之间的互动缺乏生活质感,对孩子的关爱也显得疏离,整体表演缺乏年代感。
有观众甚至评价她“吃馍馍都像在吃西餐”。
这不禁让人想起陈道明曾说过,“好演员要懂得挑选剧本”。
邬君梅的“翻车”引发了两个争议性问题:一是演员的外形是否应该与贴合?
二是演员是否应该挑战与自身形象差距较大的?
对于第一个问题,有人认为演员的外形固然重要,但演技才是核心。
只要演技到位,外形上的差异可以通过化妆、造型等手段弥补。
也有人认为,外形是的第一印象,如果差距过大,会直接影响观众的代入感,再好的演技也难以弥补。
第二个问题则更具争议性。
有人认为演员应该勇于挑战不同类型的,拓宽戏路。
也有人认为,演员应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,才能更好地发挥优势,避免“翻车”。
邬君梅的经历或许能给当下演艺圈一些启示。
演员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,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。
选择合适的剧本,深入理解,才能更好地塑造人物,打动观众。
而对于观众而言,也应该理性看待演员的表演,给予他们更多的包容和理解。
那么最后小编想问:如果连邬君梅这样的老戏骨都难以驾驭“穷人”,是不是说明内娱真的缺少一些“接地气”的演员?
又或者说,是我们对演员的要求太高了?
